2018年5月24日 星期四

【親子成長】語言的學習-嬰兒的語言天分與限制

🔺柚子每天伊伊喔喔吵死了。
雖然才三個月半,我們家柚子真的是一天比一天「吵」,放在床上常常伊伊喔喔的自言自語而且最近好像越講越大聲,讓我們不禁很怕她是不是要開始學說話了(拔拔麻麻還沒準備好要怎麼教阿~),但最近剛好在TED上看到了一段關於嬰兒語言天賦的影片,在這裡自己整理了一些重點也順便和大家分享




接下來就來分享一支2010年就在TED網上由語言學教授Patricia K. Kuhl所發布的影片,有興趣的人其實可以參考文章結束的連結自己去看(也才十分鐘而以),以下就直接簡單的敘述一些節錄的重點:

1.關於語言的學習,目前被科學家所確定的因素就是:年齡,基本上在青春期以前都是學習語言的最好時機,當語言學習的爆炸期1~7歲,隨著年齡的增加語言的學習就會越來越沒效率,在青春期後就基本上是已經定型。
🔺可以看到1~7歲是寶寶學習的最大值
2.雖然1.說學習語言報炸期是1~7歲,但關於native speaker這個觀念,在寶寶8~10個月是最重要的,因為寶寶在這段期間裡面能夠很明顯的分變語音的變化以及細節,例如我們一直覺得很好奇為甚麼日本人對於R跟L的發音問題(日本人硬要把l結尾的字發成ru這件事),寶寶在8~10月中能夠很明確的分辨這些字的不同,並且記憶。
🔺經過了兩個月的展在滿十個月後 日本的寶寶(紅線),已經漸漸
不能分辨R-L之間的差異。
3.在8~10個月中寶寶的腦袋會快速的記憶並且統計大人們對她說的話,而且是非常的細微,研究顯示之所以日本人與美國人各自語言的理解產生的差異,跟說話的語調有關,說話語調不同寶寶「放的重點」就不同,在語言的學習上就會開始分歧。

🔺針對同一句話,英文與日文的語音重點差異很大。
4.針對不同的語言,寶寶是能夠分辨的:在雙語的環境下,寶寶自己能夠建立兩套語言的統計系統,來分辨大人在講的話,所以囉,與其送小孩去雙語幼稚園、雙語小學,不如家長自己雙語的指導來的快。
🔺針對美國的小孩如果在有說中文環境下,能分辨中文的能力
跟台灣小孩幾乎無異(紅圈標記者)。




5.寶寶對語言的學習是要透過與大人實際交流互動,光用有聲書,甚至影片都被認為是沒有效果的,所以如果有人跟你推銷寶寶有聲書或是影片,基本上除非是妳要自己看的不然就是浪費錢。

🔺可以看到聽覺(Audio)與視覺(TV)的中文教材,對美國寶寶學習中文是
沒有幫助的。

以上這5點是我自己歸納出這個影片的一些重點,如果有興趣可自己前往該影片的連結
點→這裡

自己的小結論
語言本來就是人類特有的溝通模式,是小孩為了要「社會化」的一種工具,當小孩在6-10的月的時後,他們自己會開始「選定」要使用的工具(選定哪種語言),一旦選定後他們就會很集中的學習並且精通使用已經選定的工具,日後當他們接觸其他工具(其他語言)的時候,當然他們就得花比較多的時間重新學習使用,如果真的很想你的寶寶能個精通雙語甚至多語,要當初在他們選擇工具的時候就讓他們選多一點不要只選一個,另外語言的相似性也大大影響了學習,像中文與英文差異就非常大,必須說在學習上我們真的需要花很大的力氣(當然老外要學中文也是,而且很難講到字正腔圓),歐洲很多歐系的語言幾乎是發源相同,所以不難發現歐洲人在互相學習彼此的語言上隔閡也相對較少;現在很多家長都是愛子(女)心切,恨不得自己的孩子能多一種語言是一種,但研究看來自己也需要投入(除非家裡本來就是雙語環境)給寶寶一個雙語的環境,而且還要是真人面對面與寶寶交流才能大大有效,當爸媽真的也是要不斷學習阿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